2015年以来,我办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及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清新的实际,按照扶贫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原则,明确目标,拓宽思路,落实任务,强化责任,争先创优,全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截止至6月底,全区 63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平均每村达6.828万元;5726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565元。63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075亿元,平均投入到村资金545.17万元,到户资金1.0007万元。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9067.759万元建设476.81公里农田三面光水渠,投入150.6万元修建28.71公里机耕路,投入3732.0756万元完善139.91公里村道硬底化,投入1098.762万元改造村饮水工程解决1691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434户)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79.7915万元修建或购置457个垃圾池(桶),投入369.9618万元完善29个村级卫生室建设,投入1205.6516万元完善村级文体场所,投入407.5928万元完成27宗亮化工程。10个扶贫改革示范村的创建取得实效,初步形成了一批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村民自治、土地调整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村;完成了2014年126户“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任务;碧桂园集团扶持龙颈镇鹤咀岭整村改造项目进展顺利,28户农户的14幢新楼房已全部竣工,并已分房到户;“白湾扶贫模式”稳步推进,白湾移民新村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突出抓组织领导,帮扶责任落实到位。
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帮扶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均各挂钩联系1个贫困村和1户贫困户以上。各级帮扶单位也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共派出驻村干部95人,较好地发挥帮扶方与被帮扶方的联系纽带作用。
(二)突出抓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在推进扶贫“双到”工作中,我区注重资金投入。截至目前,63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075亿元,平均投入到村资金545.17万元,到户资金10007元。进一步完善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村群众最迫切、最热点、最受益的重大问题。如太平镇马塘村和禾云镇桂岭村、井建村等,通过整合资金铺设供主管引水到各个自然村,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食水问题;三坑镇先锋村通过群众自筹和一事一议资金,修建下水道、铺设文体活动场所、建绿化花圃,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三)突出抓产业开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我区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建立了一批产业基地,打造和培育出了一大批有本地特色的专业村,产业发展为贫困村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一是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每个贫困村根据当地传统优势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大户带动等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每户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提供技能培训、统一购买种苗、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统一进行包装销售,从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如龙颈镇布田村利用村委的旧厂房引进竹子加工厂,大量收购当地竹子,并以“专业合作社+基地”方式引导带动农户大量种植竹子;太平镇北坑村借助村火龙果发展优势,结合帮扶单位的职能,打造火龙果专业村,并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二是发展“订单式”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如龙颈镇龙北村,依托区供销社农产品配送公司的销售渠道,集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设60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以销定产,按照配送公司要求下单,农户照单生产,产品按市场价由配送公司到田头收购;佛山市帮扶9个村,通过引进大户在桂岭村建立养鹅基地,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探索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借助电子商务,将清新丰富优质的农产品通过网络渠道推销出去,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农民收益,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如石潭镇石湖村,驻村干部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成立网上农产品淘宝店,在网上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目标如期实现,为出色完成“双脱贫”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突出抓机制创新,扶贫改革亮点纷呈。
清远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我区通过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模式,擦亮扶贫品牌,不断提升全区扶贫开发水平。我区大力开展扶贫改革示范村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亮点纷呈,被市评选和奖励了10个扶贫改革示范村和3个土地调整示范村。
一是创新培训就业和创业脱贫机制。一方面,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借助我区已构建的立体培训体系,对贫困人口从中专到大学实施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并加强与珠三角企业联系,积极为困难群众创造就业岗位,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各级帮扶单位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群众意愿,在贫困村内对贫困户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如我办联合清新区科协深入63个村对贫困户劳动力进行“订单式”轮训,联合团区委、好管家职业培训学校对贫困户劳动力进行电子商务、家政、育婴师、月嫂等短期技能培训。又如碧桂园公司在三坑太平镇、市人社局在龙颈镇军营村实施“全民技能培训”项目,开展电工、汽修、叉车、家政等技能培训,对通过考核的发放技能培训证书,为贫困户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网上创业行动、引进农村淘宝项目建立村级淘宝服务站和建立农村电了商务产业园等,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为农民注入现代销售新理念,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边远山区也能更广泛、更充分地对接更广阔的市场。
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脱贫致富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的“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的要求,我们在推进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各种形式,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充分调动村民理事会引导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方式把村民组织起来,从村内环境整治、村道建设等事情做起,真正实现农民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如三坑镇的湴崀村先锋村小组,成立了有广泛性的村民理事会,并带领群众积极筹资开展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效果良好;又如太平镇北坑村委会福兴村小组,经驻村干部和村委会大力引导,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经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完成了土地调整工作,土地集中后引进了3位外商承包发展花木生产、微生物食用菌菇类生产和水果种植,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业产业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是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结合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通过实施对口帮扶,使市直部门、珠三角等更多帮扶资源整合到我区贫困地区,争取在产业、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得到大力的支持。同时,通过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为社会各界搭建爱心捐赠的平台,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
四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在开展“政银保”的基础上,吸取上一轮开展扶贫互助金的经验教训,把产业项目与资金扶贫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自治作用,通过引入金融部门参与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信贷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破解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已在禾云镇井塘村铺开了此项工作。下一步,还要在省安排我区扶贫互助金试点的8个村贫困村逐步铺开。
五是抓好扶贫改革课题调研。根据市扶贫办的课题研究安排,我办负责的扶贫改革调研课题有三个,分别是抓好农村金融扶贫,破解生产发展资金瓶颈(金融扶贫);以产业为支撑,搭建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平台(产业扶贫);完善村民自治模式,提高自主发展的组织化水平(村民自治)。围绕这几个课题,我们认真开展改革实践探索研究,专门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对课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学习、探讨,并分工合作,要求相关负责同志结合平时的扶贫开发工作,多做自主探究,多做调查,多交流沟通。同时,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邀请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专家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组织该学院农学专家多次深入我区各镇、村、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已拟出初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对“双到”工作认识模糊,仍然停留在“走访式、慰问式”扶贫,缺少产业帮扶;一些领导认识不到位,对“双到”工作不够重视;部分贫困户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依赖思想,自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二是帮扶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帮扶单位没有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存在“重村轻户”现象;贫困户长效项目不多,收入渠道单一,增收缺乏项目支撑,发展缺乏后劲补充,稳定脱贫没有坚强的保障;同时,个别村的财政引导资金未能及时使用,扶贫项目推进慢,资金效益发挥比较差。
三是工作进展有待进一步平衡。主要表现在:(1)思想认识有差距,个别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对“双到”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到村到户,甚至还发现有个别驻村干部没有常驻村。(2)工作成效有差距,督查中发现,全区63个省定贫困村、贫困户收入呈现出明显不平衡的态势。(3)帮扶力度有差距,大多数佛山帮扶单位投入足、力度大,成效普遍较好;部分市、区直帮扶单位重视程度不足、力度不大,工作相对滞后。
四是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个别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因循守旧,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规划和实施脱贫项目,帮扶效果不明显;个别被帮扶的镇、村干部对贫困状况麻木不仁、不思进取,对扶贫工作墨守成规,缺乏开拓精神。
五是建档立卡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镇对建档立卡工作培训指导不到位,部分驻村干部业务不熟悉,对考核指标理解不透彻,致使考核成绩不理想;档案资料不规范、不齐全,佐证材料缺项较多;一些贫困村档案资料未及时分类整理,帮扶记录簿、帮扶台账未及时更新;个别单位驻村工作队责任心不强,建档立卡工作依赖镇“双到”办做,导致上报数据失真、错漏较多。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专门出台25号文,提出了6大机制和10项重点工作。下半年,我们仍要抢抓机遇,加强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一)抓好扶贫“双到”,确保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省验收。
下半年工作要紧扣一个中心目标来展开,即全区63个重点帮扶贫困村和5726户贫困户实现全面稳定脱贫,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确保以优异的成绩全面通过省的考核验收。要实现这个中心目标,主要通过“五个抓”:
一是抓资金促项目。做好中央、省、市、区四级专项资金的规划,抓好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确保绩效。尽快把去年结余的专项引导资金和市、区每条村共20万元的引导资金使用出去,省财政的引导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也务必于今年8月份前全部投入使用,通过资金投入推动项目进展,确保所有帮扶项目在今年底全部落实并发挥较好的效益。
二是抓亮点促示范。加强对10个示范村的跟踪指导,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要有力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督促各镇要加强建档立卡示范村建设,要着力提高建档立卡整体水平。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民生项目、助学、助医、助老、助残等方面打造更多亮点,力求通过示范点推动面上工作。
三是抓督导促后进。督促各镇加强对所辖村扶贫“双到”工作的检查和指导,以督导来抓责任落实与促工作进展,“抓两头、促中间”,推动工作的均衡发展。继续加强业务指导,继续加强跟踪服务,并继续实行一季一督导一通报,确保三年帮扶目标任务的完成,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的总考核。
四是抓总结促推广。总结成绩,提炼经验,丰富清新“双到”经验,提升清新精准扶贫水平。加强宣传,对内以简报、组织交流等方式进行宣传,对外以发表文章、播放专题片等形式进行宣传,争取在主流的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打造立体宣传效果。
五是抓资料促迎考。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通过每镇建立一个建档立卡示范村的方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并严格对照省考核办法,认真做好资料归档和查漏补缺工作,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认真分析并研究解决。同时,建立迎检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抓好扶贫改革,使扶贫改革创新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抓精准扶贫,实现致富奔康。进一步提升精准识别、精准确认、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的能力,切实做到“六个到户”,即思想动员到户、技能培训到户、资金扶持到户、项目帮扶到户、收入增加到户、面貌改善到户,全力实施造血型帮扶项目,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二是抓农村综合改革突出清新特色。通过推进贫困村的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激发提升内生动力,通过自我管理改变贫困村的发展环境;推进贫困村的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优化贫困村各类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今年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深化,要在所有贫困村的自然村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要真正发挥村民理事会管理村务的作用;要在所有重点帮扶村全面推进土地整合工作,通过土地整合推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三)抓好品牌打造,使扶贫举措有新发展。
下半年,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擦亮清新的扶贫品牌。一是以三品工程打造扶贫产业。继续以当地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选好品种,抓好品质,创好品牌。通过种养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要结合土地调整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发展家庭农场,促进生产适度规模化,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以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继续发挥各级职业技术教育网络的作用。要用好劳动部门的政策、资金,组织好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务工稳定性和工资收入。三是以金融扶贫激发发展活力。继续发挥好互助金、小额贷款、“政银保”的作用,为贫困户解决生产发展资金。结合省准备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先行先试,争取政策,做出成绩。四是以社会资源增加扶贫力量。充分利用“6·30”、“10·17”两个扶贫济困日活动,广泛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通过搭建平台,使扶贫需求与爱心企业和人士有效连接。要加大宣传,树立扶贫济困的慈善文化。五是以农村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改善居住环境。做好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和“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的收尾工作。
清远市清新区扶贫办
2015年7月2日